首   页

风土地理

风云千载

风景名胜

风流人物

妇女风采

封神演义

风俗习惯

风物特产

风味食品

民居风格

艺术风貌

方言俚语

联系我们

    厦漳泉闽南金三角,自三国吴永安三年(260)建置东安县(县治在今南安丰州),行政上则成一体。随着闽南地区的不断开发,西晋太康三年(282)改东安县为晋安县,并分其东南部设同安、绥安两县 南朝梁天监元年(公元502年)置南安郡统辖,并将兴化地(今莆田、仙游)从侯官县划出,归南安郡直辖,郡治在今南安丰州梁天监(502-519)中,分绥安西南地建兰水县;陈光大二年(公元568年),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,属南安郡辖。隋开皇九年(589)改南安郡为南安县,并同安入南安十二年(公元592年),并绥安、兰水入龙溪县。唐武德五年(622),置丰州,辖南安、莆田、龙溪三县,州治仍在今南安县丰州。贞观九年(635),并丰州入泉州(今福州)。唐嗣圣初(684),复分南安、莆田、龙溪三县置武荣州。

    唐垂拱二年(公元686年),陈元光经奏准在泉、潮二州之间设一州,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,因旁有漳江,所以叫“漳州”;至此,闽南地区始分属两个行政建制。

    泉州则于唐景云二年(711)由武荣州改名,并于开元六年(718)将府治从丰州东迁十里至今地,仍辖今莆田、泉州、厦门三地。

    此后两州辖地迭有变迁。其间于唐贞元十九年(803)划南安西南部置大同场,五代后唐长兴四年(933年)升为同安县,属泉州洪武二十年(1387年)始筑“厦门城”——意寓国家大厦之门,“厦门”之名自此列入史册。民国元年(1912年)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(厦门)及金门、大小嶝置思明县,1915年分出金门、大小嶝设金门县, 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1953年 8月划同安县归厦门市;1970年划莆田、仙游归闽侯专区。从此闽南地区形成厦漳泉三足鼎立格局。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带,在秦汉时期还基本属于古越国的蛮荒之地。汉末“中原板荡”,大批士族南迁,沿古南安江而居,并逐渐向四面发展。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和古越人骁勇顽强耕山航海的生活态度相结合,造就了特有的慎终追远、崇尚文明、豪爽开放、不畏艰辛和敬畏鬼神精神品格和社会风貌。千百年来,闽南人为了生存与发展,与天斗,与地斗,与人斗,描绘出一幅风云千载的历史画卷。

    早在唐代,晋江人欧阳詹即“开八闽文运之先”,高中贞元八年陆贽榜第二名进士。这一榜出了许多名人,有大文学家韩愈,三宰相李绛、崔群、王涯,人称龙虎榜。宋代同安人苏颂,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——水运仪象台,大理学家朱熹在这里到处讲学,培养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儒学学者,使厦漳泉终因“紫阳过化”而成“海滨邹鲁”;泉州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。元代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风起云涌,留下了中秋节一月饼传递信号,“三家养一元,一夜杀完全”的佳话。明代抵御倭寇态度的坚决,明末清初反清复明斗争的惨烈,近代反抗侵略,争取民族独立,维护祖国统一的浴血奋斗,闽南人无不在史册上留下道不尽的英雄故事和一长串的英烈名字。俞大猷、黄道周、郑成功、施琅、陈化成,自是其中的佼佼者。至于漂洋渡海,筚路蓝缕,对南洋诸国诸多建树,对唐山故里无私奉献者,更是数不胜数,而陈嘉庚则是其中彪炳史册的杰出代表。

    新中国的成立后,闽南金三角的社会经济文化日新月异。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,厦漳泉作为闽南沿海经济开放区,更进入一个协作发展的崭新阶段。

返回

厦门  》泉州  》漳州


[相关链接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