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   页

风土地理

风云千载

风景名胜

风流人物

妇女风采

封神演义

风俗习惯

风物特产

风味食品

民居风格

艺术风貌

方言俚语

联系我们

[相关链接]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子芳

【杰出人物】

李子芳(1910-1942),乳名清心,晋江永宁岑兜村人。他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。父亲早年病逝,17岁时更随乡亲飘洋过海,侨居菲律宾马拦半工半读。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,他开始接受马列主义的教育。1927年秋,李子芳毅然回国求学,先后在泉州培元、晋中和黎明高中读书。他活动能力强,积极宣传进步思想,因而被校方“劝退”出校。离校后他在泉州、厦门等地从事业革命斗争。1932年5月,李子芳经厦门互济会介绍,往漳州参加红军,在红四军政治部任干事。从此,他投入了武装斗争的洪流。

在红军中,他经常同战友谈论历史、地理、天文、航海等知识,同志们亲切地称他“大学生”。在中央苏区,他经历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斗争的锻炼和考验。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,尽管环境艰险恶劣,但他始终经坚韧不拔的精神,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组织工作,在革命斗争中显示了他对党的事业的耿耿忠心和聪明才智。红军抵达陕北后,他被提升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。

1937年11月,李子芳调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。在组建该军军部时,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,热情帮助干部提高思想认识。1938年1月,李子芳与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叶飞率部行军。他的职位高,行军自己背背包,吃睡均在连队,同战士们打成一片,深受好评。1941年1月初,我军处境十分危急。这时,李子芳刚作过盲肠手术,身体十分虚弱,军委领导决定让他随先遣队先行过江,但他坚持留下来与部队一起行动。 “皖南事变”发后,仍不离队,他说:“同志们都在战斗流血,我身为组织部长,应和大家战斗在一起,要死大家死在一块!”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。在恶战中,李子芳指挥部队,杀出一条血路。由于敌我力量悬殊,我军经几昼夜的浴血奋战,弹尽粮绝,最后仅少数战士突围,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。李子芳子因身体虚弱,不幸落入魔掌。

李子芳被俘后,被押送江西“上饶集中营”。初期他与叶挺军长的单独囚室紧邻。李子芳抓紧一切有利机会,与各囚室的同志传递信息,互相鼓励,决心与敌人斗争到底。他与革命难友受尽敌人种种非人的折磨,但他视死如归。他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谰言,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破坏抗战、残害新四军的无恶行径,以顶天立地的革命气概,英勇顽强的斗志,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敌人诱降、逼降的阴谋诡计。1941年7月,李子芳被押到敌人特设的囚禁室──石底临狱。同时被转入的还有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和敌工部长林植夫等9人。李子芳在监狱中建立秘密支部,大家一致推选他为支部书记。他根据当时的形势的斗争环境,利用各种场合和形式,及时对大家进行革命气节教育,提醒大家对这场严酷的斗争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,坚持在斗争中求生。他对狱中战友们说:“狱中斗争,是对我们的一个很好的考验,不是越狱出去,就是准备就义。”“我从被捕时就做牺牲的准备,只可惜为革命做的工作太少了……”他的肺腑之言和坚定的革命意志,深深地感动了战友。1941年秋,他们组织的越狱斗争失败后,敌人加强了管制措施,有的同志被转移别处,李子芳、黄诚、廖振文、胡崇德等人则被钉上了脚镣。1942年5 月的一个黄昏,李子芳等四位同志惨遭敌人迫害,中毒身亡。

32岁的李子芳,为抗日救国的正义斗争,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他的事迹被收入《中央党史》一书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资料来源:闽南文化网)

上一页 下一页专题】【返回